这篇文章是一片“解构与重组”的文章,解构的对象,可能是技术,也可能是我自己。 不论如何,我不想让任何阅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太多的心理负担,包括我自己。 所以在此之前,我需要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结构,以此做为文章的起点,以确保接下来的文章内容能被阅读者简单明了的理解。 但我写作的风格是跳脱的,我不能确保文章上下文具有常理,哪怕对我来说,是的,它有常理。但这种常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。
首先我是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,这点不是自我贬低,我也从来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(除了应试教育,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)。 而我之所以强调这点,是因为这个基因给我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。 因为我无法记住精确的信息,因此长期依赖我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,那就是用解构替代记忆:将记忆分解成更多细碎的模式,在需要的回忆的时候,将这些细碎的模式重新组合成记忆本身。而模式本身也是一种记忆,或者某种感受。 但这种分解是有严重的损耗的,特别是遇到复杂的事物,比如人心。也就意味着这种损耗会让我无视掉很多当下重要的信息,但同时,正如内耗无处不在,这些损耗从概率上来说正好抵消了内耗带来的影响,可以让我发现事物底层的脉络。 这并不是说我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,相反的,这让我客观的意识到未来是不可预知的。 但我不想把篇幅过多的放在“解释为什么”上面,我只想提出一些结论,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结论只适用于这篇文章的目的短暂存在。 当下的 AI 技术,本质上是一个没有记忆的东西,哪怕它用了巨量的数据去训练。所以我很能感同身受,它所谓的智慧涌现,到底是一个什么玩意儿。
但不论如何,AI 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,它势必会替代人类的工作,也必然会替代人类工作。 但这是一个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,在这个过程中,政府需要解决人类资源的分配问题。 目前,大部分人使用工作来进行分配,少部分人使用资源来进行分配。 但我说过,我无法确切地预知未来,本质是因为少部分人或者说是少部分利益主体在主导着世界的进程。 也就是说,未来是依赖于什么来分配,这点其实还是有很多可能。很多离谱的决策可能就是少部分人一拍脑门决定的,比如有人可能会提出用学识来进行分配,或者可能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度来分配,或者可能依旧是按工作来分配,毕竟从 AI 的角度来说,人类这个生物还是有一些比机器优秀的地方的,特别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,机器替代人是需要一个过程。特别是,替代那些有权力的人。
虽然如此,但我还是会去思考如何度过这个过程。做那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。